从抗日战争起,刘伯承和邓小平长期统率第二野战军(129师、晋冀鲁豫野战军、中原野战军、二野),那么在这一支大军中,作为统帅,刘帅和邓政委谁的威信更高?陈冠任著《大河向东: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》一书说:
“他们的威望各有侧重,但整体而言,邓小平的政治威望和长期影响力更高,而刘伯承的军事威望在战争期间更为突出。”
为什么这么说?试看书中的分析:
一、战争年代(1937-1949)
1、刘伯承为全军的军事指挥的核心
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,这支大军的主要任务是作战,刘伯承作为师长、司令员,直接负责战役指挥,是第一军事指挥员,其军事才能和决策,深受官兵信赖。二野军事上的胜利,第一大贡献应该归于刘帅。
在解放战争中,刘帅指挥了许多精彩的战役,如千里跃进大别山(1947):刘伯承率部突破黄河防线,深入国统区腹地,牵制国民党军主力,为战略反攻奠定基础。淮海战役(1948-1949):刘伯承指挥中野(二野前身)配合华野作战,在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,展现高超战术能力。渡江战役(1949):刘伯承率二野突破长江防线,解放南京、上海,并进军西南。刘伯承的“军神”形象深入人心,基层指战员对其指挥能力极为推崇。
展开剩余66%2、邓小平:政治决策与战略统筹
无论是抗日战争的129师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,邓小平作为政委,是这一支部队的政治领导,负责部队的思想建设、组织纪律和战略决策。邓政委强调“党指挥枪”,确保了这支劲旅在战略上服从中央的绝对指挥。因此,这支部队的军政结合以及政治思想工作上的成就,归功于邓政委。
也正是因为邓政委的才干和政治上的忠诚、坚定,使得他在党内地位上升,在抗日战争后期,他已进入中央决策层,在解放战争后期,他又于1949年后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,主导西南地区的党政建设,事实上成为中共少有的几个“诸侯”之一。
二. 解放后(1949-1980)
1、刘伯承主要致力军事教育,政治影响有限
1950年,刘伯承主动辞去西南军政职务,筹建南京军事学院,培养高级指挥人才,但此后逐渐淡出一线决策。1958年因“教条主义”受批判,此后虽保留职务(如中央军委副主席),但实际影响力下降。直到60年代中后期,他的政治地位有所上升,但是由于身体每况愈下,这导致他的政治影响力还是不及战争年代。
2、邓小平:政治地位持续上升,最终成为核心领导人
在50年代中期,邓政委从大西南调到中央,历任国务院副总理、中共中央总书记,直接进入了中央领导核心,为名副其实的中央第一代领导人。60年代,他退出政坛,谪居江西,政治影响力急剧降为低点。但是,在1974年他再一次复出,成为中国政坛的重量级人物,主持军队和国民经济整顿,虽短暂受挫,但是他的才干再一次获得证明。1978年后,他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,主导改革开放,其政治影响力远超刘伯承。
因此《大河向东: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》一说:“解放战争期间:刘帅在军事指挥上的威望更高,官兵对其战术能力极为信赖;邓政委则在政治决策和战略统筹方面更具权威。解放后,刘帅因转向军事教育,政治影响力逐渐减弱;而邓政委持续上升,最终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,其整体威望远超刘伯承。综合来看,邓政委的威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更高,但刘帅在战争时期的军事指挥地位无可替代。”该书为出版社的年度畅销书,与《大河向东: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》为一个系列,被誉为“毛泽东领袖史”,为近年来难得的关于主席历史研究的优秀佳作,销量已过百万册,深获读者好评。
友情提示:该书已经出现盗版,请到正规书店购买。
发布于:山东省富豪配资-专业个人配资门户-配资炒股网股票-线下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